編者按: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教育強國進行第五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我們建設教育強國的目的,就是培養一代又一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才?!彼颊n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如何才能讓思政課入耳入腦入心?近來,多名高校老師給我們來稿,闡述他們對思政課的理解、思考以及他們的實踐創新,本報將陸續擇優刊發,為“大思政課”教學理念的升級、教師能力的強化、課程視野的拓展、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提供參考。
高職思政課是一門怎樣的課程?新時代高職思政課應如何發揮特有的教育功能?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宇文利教授指出,思政課是一門價值觀灌輸的課程,最終落腳點是培育健全人格——即幫助學生形成內在的、穩定的、獨特的心理特征,且能滿足國家發展需要的具有社會化特質的品格。對教學開展有現實的引導意義。
思政課的課程功能是社會性功能和個性化功能的有機融合
課程功能是指在研究課程的構成結構基礎上,了解課程在傳授知識、育人過程中對受教育者、社會所能帶來的影響力和作用力。與其他課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講思想講政治講道理是課程的鮮明特點。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馬克思主義,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社會主義制度,是課程的教學內容。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增強“四個自信”,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課程的目標。
值得關注的是,思政課雖然在政策上有巨大轉變,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學生喜好度不高,抬頭率不高等問題。導致該現象的原因眾多,如教學內容學理性過強,教學方法缺乏鮮活性等。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與重點強化課程的社會性功能,忽略課程的個性化功能,有著不可分割關系。因此,研究思政課的課程功能,發揮課程特有功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程社會性功能指課程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實際影響。在社會歷史發展中,教育與社會發展存在著辯證關系。一方面,教育往往受意識形態、政治管理、經濟發展的制約。另一方面,教育是一個國家實現國強民富最深刻,最持久的磅礴力量。教育為政治服務,為經濟發展服務,成為普遍共識。思政教師必須以大歷史觀、大國家觀、大發展觀的視野把握課程,培養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課程社會性功能的生動體現,也是思政課的“高度”所在。
課程個體性功能指課程對個體發展產生的實際影響。馬克思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的發展”蘊含著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從一般意義來看,“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體現。從特殊意義來看,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的豐富性、全面性決定著人本質的豐富性、全面性,決定人的全面發展。
所以,新時代的思政課還具有以人為本,促進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道德情感、行為習慣的不斷完善,逐步發展為具有主體性、獨立性、社會性、創造性、包容性、進步性、開放性、公正性的現代人格并成為真正意義的人的個體性功能。培育人的德性,豐富個體的生命張力和價值性,成為真正的生命個體,是思政課的核心所在,更是思政課的“溫度”所在。
課程功能對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
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思政課教師要理直氣壯上好思政課,要準確把握課程的社會性功能和個性化功能,這有助于教師正確理解課程定位,尤其是從國家發展層面和個人發展層面來解讀教學目標,梳理教學內容,有效展開教學。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課程社會性功能和個性化功能的有機融合。即把握立德樹人的教育主線——把符合社會規范要求的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內化為個體思想,形成自信光明的道德品行,自覺擔社會之責,推己及人,成己達人,成為一個有真善美、有責任感、有正義的人。
另一方面,處理好課程的社會性功能和個性化功能的兩者關系。如果只強調課程的社會性功能,教師容易形成“為了知識而講知識,為了教學而教學”的應付式教學心理,教學容易陷入學理性過強,脫離學生情感需要,教師單向輸出的困境中,課程失去功能效用。如果只強調課程的個體性功能,教師容易形成“學生要什么我就教什么;學生喜歡什么我就講什么”的教學思路中,雖大大提高學生抬頭率,但教學容易陷入世俗化、平庸化的局面,課程的價值引領無從體現,更無法實現育人的效果。
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課程進行整體性、全方位、系統性的規劃,保持課程的“高度”“溫度”和“濃度”,實現課程的育人效果。
提升課程育人功能的途徑
第一、在教學目標方面,教師必須提高政治站位及人文情懷。既要符合課程大綱的要求,又要結合高職學生“知情意信行”內在需求。明確各章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為實踐教學開展指明方向。
第二、在教學內容方面,實現教材內容向教學內容轉化。教師必須聚焦國內外形勢,立足教材理論,從高職學生的學情入手,以“八個統一”的原則整合教學資源,深挖教學資源的價值因子,增強理論的說服力、理解力、親和力。
第三、在教學方法方面,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和社會實踐“大思政”主戰場。思政課育人功能取決于為師者。教師必須堅持先學深學,聚焦時代,提升育人自覺性。必須把握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內在需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為中心”,積極探索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情景式教學,數字化教學等教學方式,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廣東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建設資源,通過“線下+線上”“課內+課外”“云參觀+項目學習”等方式開展社會實踐,以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方式,讓學生在歷史中感受時代風云,在時代中體會歷史發展規律,在實踐中感受真理的價值,在發展中思考人生的意義。
編輯? ?張英? 二審? 朱暉? 三審? 岳才瑛